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知乎日报):维多利亚
题图:《中国合伙人》
哪一刻你发现年轻人正在悄悄改变社会?
答主:多伦多豪(3.4 万+ 赞同,中国政法大学 法律硕士在读)
说说学法的年轻人吧,他们每一次法律援助和维权,都是在悄悄地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。
法大作为法学院校,有个比较特色的现象:在进出学校大门时,总会遇到一些农民、工人模样的人。
他们一脸苦相,手里拿着张白纸,颤颤巍巍,当你路过时,总会小心谨慎地拦住你,轻声问道:「孩子,能不能帮帮我们?」
遇到的次数多了,对这些中年模样的人大致有了了解。他们多数是在北京打工,辛辛苦苦干了一年,结果该结账时领导跑路,或者厂里死皮赖脸就是不给钱。
他们一不懂法,二没钱请律师,所遭遇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又意义重大,所以才会跑到法大门口来求助。
据观察,除了真的有急事,多数同学都会驻足解答,耐心的听完他们讲述自己所遭受的不公,性格直爽的直接给他们点明几个可以维权的方向。
但同学们的法律底子还比较稚嫩,又没有实务经验,一般这个时候,都会告诉他们可以找我们学校的法律援助中心。
学校的法律援助中心,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参与,通过运用所学法律知识,给需要帮助的人免费提供帮助的一个社团组织。
在法援社团的同学告诉我,他们经常利用午休时间,去校门口值班,认真记录下求助者的信息,带回社团分工给求助者写起诉书,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。
前几年,据媒体报道,北京昌平某乐器场 26 名员工向北京市昌平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,要求乐器厂为大家补缴养老保险。
但因 26 人均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,申请未被受理。他们决定向法院起诉,但不知如何写起诉书。于是开头的一幕就出现了,他们来到学校门口,找到法援部的同学向他们求助。
在仅有 15 天时间,案情复杂的情况下,学校法援部的同学牺牲掉「五一假期」时间,熬夜加班,跟一个个员工耐心沟通,帮助这 26 名员工起草起诉书,最后让他们每人顺利获得 8 万- 10 万的一次性补偿。
我本科学的是经济类专业,就是这件事触动了我,让我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法律。
我们总是说「法律是弱者的武器」,但前提得有挥动武器的人,并且这个人愿意「俯首甘为孺子牛」。
可能人一旦进入社会,就会变得精明许多,功利许多,不愿意耗时耗力做没有回报的傻事。
但我所看到的这群年纪相仿的年轻人,他们身上仍有那一抹理想主义色彩的光亮,想尽己所能,为社会做出些贡献。
事实上,他们并不孤独。法律援助社团在全国的许多高校都有开设,也有不少法科学子在遇到不公的社会现象时,也会挺身而出。
比如 2019 年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大三学生,对上海迪士尼乐园时园方工作人员翻包检查行为不满,将其告上法庭。
自己也曾去过上海迪士尼,自己的背包被工作人员「翻箱倒柜」也感觉很生气。并且上海迪士尼这样做的原因,就是变相强迫你买园区内的高价食物,所谓的「保持清洁」只不过是冠冕堂皇的说法。
再比如,2018 年苏州大学法学生状告中国知网:「在知网下载一篇 7 元的文献,却需要充值 50 元,下载之后剩下的钱还不退,这不是霸王条款吗?」为广大学子做了维护个人权益的典范。
作为当代年轻人,我越来越发现,周围的同学做事,总会提及一个关键词「意义」。
他们中有很大一批充满创造力、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,他们不愿坐以待毙,而是更有权利意识,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,愿意也敢于同不公正的现象叫板。
事实上不仅仅是法科学子,我认识的一个做环境工程的同学,跟她聊起自己选专业时的初心,她说她想让中国的环境变得更好,在这个初心的支撑下,因此也就能忍受的了实验室高强度枯燥的生活。
他们身上的这一抹理想主义色彩,犹如点点萤火,悄悄地汇聚成了一团光亮,给这个社会带来一些更加向善的改变。
电影《无问西东》有句台词:「爱你所爱,行你所行。听从你心,无问西东。」
我相信,正在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拥抱这种生活态度,在融于社会的同时,将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值得。